老許香菜的創始人祖父母徐邦文高氏因生活所迫攜家小從定遠縣小郭巷啟程一路乞討來到荻港板子磯。次有一山名“鷹子山”,人杰地靈,盛、黃、胡、李、許幾戶當地人為人親和厚道。山上是黃土覆蓋,山下是以一片因洪水帶來的油沙土地,這里為數不多的幾戶人家終身靠種菜為生。荻港小鎮離此三華里。許氏一家五口落戶于此。
爺爺勤勞奶奶聰慧,腌制小菜更是拿手絕活。春夏之際用沒有起臺的新鮮花菜放在太陽下曬洗凈切碎,每一百斤放鹽二斤八兩,拌勻裝罐,放在朝陽處敞開罐口,讓一次發酵的水溢出,另用盛具盛上備用。約七天后停止溢水,它標志著頭次發酵結束,并開始吸水,再把備用的水還原。光用新鮮荷葉罐蓋口,再用和好的草泥封住罐口。經過六十天左右的日曬夜露的溫差反復,二次發酵結束。打開封口揭開荷葉香飄千里,成了聞著臭吃著香的美味一絕,用辣椒或者豆腐為伍味道更絕。同樣的原料花菜多曬幾個太陽,每百斤放鹽三斤半。放陰涼處三十天后食用味道微酸鮮嫩香脆。與搭檔這兩種小菜市價二分紅火的很。
秋冬來臨高桿大白菜成熟,毛霜打在菜面上,迎著太陽銀光閃閃,這是腌制另一種小菜的好時期,選高品質高桿大白菜下菜幫削去菜葉,切成段斯放在席上吹曬,每日下午搓揉撐握搓揉的程度是口感的閱鍵,也是城頭次脫水,保留原汁原味的天然脫水,放入適量食鹽。經過輕搓輕揉使鹽滲入壓緊讓鹽水從盛具底部小孔流出,斷水后即成菜坯。獲港是了水碼頭又是高品質漁港。南來北往的生意人聚集得勝橋。根據不同人群口味調制配料,上水來客愛咸辣,下水來客喜甜淡。每日清晨爺爺奶奶重擔出門,空挑回家。笑容滿面小日子好安逸。由于這種小菜內涵豐富,被人們尊稱為“香菜”。
小菜為這個五口之家帶來巨大財富三間五架稻草屋一畝二分水田,八分菜園地。老許香菜的二代傳人,我的父母許同和汪國元夫婦很長時間傳承了爺爺奶奶的制作工藝,雖然后來有很大改進,但終因割資本主義尾巴被取締從市場傳入地下。
老許香菜第三代傳人許承華高雙鳳一家五口因體質改革,國企走向社會重操祖業繼承家師傅秘笈 大膽繼承大膽創新 采用流水線 方式一條龍生產確保食品健康 采用五步退水法 確保原料內在營養的保護 采用計量配料法 確保風味均衡一致 采用恒溫儲藏法 延長保質期 采用質量跟蹤法,確??蛻舴判臐M意;采用商位固定法確保責任到人。我們的宗旨:傳承許家制作秘籍,成就荻港香菜經典。什么是秘籍?一是將主料配足一斤六兩為一袋裝,加 三十斤菜胚為一作。二是要辣椒糊與食鹽的配比。它直接關系到產品的視覺,視覺是產品的旗桿。俗話說:百味鹽為先。鹽放準了,味道就出來了。菜柸的保管有獨到方法,不加任何防腐劑能保存二年。故有老許香菜一大怪,一年 四季天天賣。這在荻港乃至繁昌縣還是比較早的。
由于老許香菜知名度高信譽好,現已成為荻港鎮一大招牌。二00九年繁昌縣認定為“ 非物質文化遺產”,二0一三年為新河村“龍頭企業”,二0一一年經濟日報副社長高 級記者李洪波“走基層”登門采訪,二0一三年蕪湖電視臺錄制老許香菜制作過程并播出;二0一四年蕪湖市餐飲協會大江晚報記者認定老許香菜為荻港鎮“一鎮一味”品牌并在三月二十八日大江晚報上刊登等。是市場把老許香菜推向一個又一個高峰!現如今已擁有一千多平方廠房寬敞、潔凈明亮,三十多員工、千余畝蔬菜基地,蕪湖市也有有機蔬菜直供。老許香菜的經濟效益帶動兩港地區五十多戶小作坊的興起,老許香菜每年有二十多萬斤下腳青飼料為養殖業減輕了成本。
香菜是荻港一張名片。老許香菜以其獨特時尚風味成為皖南地區代表性名優特產。我已古稀。三個孩子,許前霞、許前進、許前芳,順理成章成為第四代傳承人。老許香菜有說不完的故事,他們感受頗深。我們從國企走向社會,在共同打磨的日子里與老許香菜結下了不解之緣。酸甜苦辣鍛煉了我們意志,收獲給了我們喜悅,誠信給了我們榮譽,社會的認可給了我們幸福! 傳承是我們的責任,經典是我們的追求。 老許香菜第四代傳承人正在追求更高目標,立志將老許香菜打造成腌制香菜行業標準。 祝第四代傳承人把老許香菜的大旗舉得更高走得跟遠